閒話豆腐
您知道營養價值極高的豆腐源起於何時?如何製作?您聽過四川名菜「麻婆豆腐」創始者的感人故事嗎?。
閒話豆腐◎天行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作湯作菜,配葷配素,無不適宜;苦辣酸甜,隨人所欲。它潔白,是視覺上的美;它柔軟,是觸覺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覺上的美。它可以和各種佳餚同烹,吸收眾長,集美味於一身;它也可以自成一格,更具有一種令人難忘的吸引力。 豆腐可和各種鮮艷的顏色、奇異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櫻桃更紅、木耳更黑、菠菜更綠。它和火腿、鰣魚、竹筍、蘑菇、牛尾、羊雜、雞血、豬腦等沒有不結緣的。當你忙碌或食慾不振時,做一味香椿拌豆腐、皮蛋拌豆腐或小蔥拌豆腐佐餐,都十分可口。若時間允許,做一味麻辣燙三者兼備的麻婆豆腐,或煎得兩面焦黃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燒豆腐,綠的碧綠,白的潔白,單是顏色就令人陶醉。它像孫大聖的72變,卻仍傲然保持著本色。 江蘇有句諺語:「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又滋補。」豆腐的蛋白質含量是牛肉和豬肉的一半,但是價錢卻便宜多了。豆腐的脂肪是植物性的,和肉類所含的動物性脂肪不同,不會引起血管硬化或心臟等毛病。難怪有許多人說豆腐是「植物肉」了!又因為它含極少量的碳水化合物,所以也適宜減肥的人吃。豆腐中的鈣質含量和牛奶相同,特別適合孕婦和發育中的幼兒吃。 慈禧太后駐顏有術,每天都要吞珠食玉。據民間傳說御廚房有蒸鍋49口,每口鍋裏放有鑲著珍珠的豆腐,49天可以蒸爛。49口鍋輪番蒸,慈禧太后每天便可以吃到一味潤膚養顏的「珍珠豆腐」了。 豆腐的做法是先把黃豆放在水裏泡4至8小時,氣溫越高,泡的時間越短。泡夠時間後放入石磨中去磨,磨好濾去豆渣,剩下來的就是豆漿。然後把豆漿加熱沸騰,再加凝固劑。一般都是用鹽滷或石膏做凝固劑,石膏是天然水合硫酸鈣,鹽滷的主要成分則為氯化鎂和硫酸鎂。加入凝固劑後,再置入壓榨箱壓去水分後就是豆腐。 豆腐是漢文帝時代(公元前160年左右)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宋代豆腐漸見普及,在江南亦成為普通的食品,惟當時特殊情形外,尚未成為士大夫的食品,只有下層階級用來佐膳。清代以降,上等人家也普遍食用豆腐,有時且調理成御饌。宋犖72歲當江寧巡撫時,欣逢康熙皇帝南巡。在蘇州覲見時,康熙見他年老,便對他說:「朕有日用豆腐一品,與尋常不同。因巡撫是有年紀的人,可令御廚太監傳授與巡撫廚子,為後半世受用。」 清代王士雄所著《隨息居飲食譜》對豆腐有如下的說明:「豆腐一名菽乳,甘涼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處處能造,貧富攸宜……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後,軟而活者勝,其漿煮熟未點者為腐漿,清肺補胃,潤燥化痰,漿面凝結之衣,揭起晾乾為腐皮,充飢入饌,最宜老人。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榨乾所造者有千層,亦名百葉,有腐乾,皆為常肴,可葷可素……由腐乾而再造為腐乳,陳久愈佳,最宜病人,其用皂礬者名青腐乳,亦曰臭腐乳,疳膨黃病便瀉者宜之。」 不同時代,豆腐的名稱亦異。古語叫大豆為「菽」,《爾雅》則稱為「戎菽」。豆腐又叫「菽乳」,還有「黎礽」和「來其」兩個名稱,可能是印度或西域的語言,直到唐代,都是指乳酪、乳腐來說,後來才變成豆腐的別名。《清異錄》記載「邑人呼豆腐為少宰羊」,可能是因為豆腐普遍成為肉類的廉價代用品。 豆腐在中國社會中,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徵,章回小說與舊劇中,也喜歡安排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年夫婦以磨豆腐為生,如「天雷報」裏面的張元秀。豆腐也豐富了我國的語文,如:「豆腐西施」是指賣豆腐的美貌女郎;「豆腐官」是指廉潔的官,因為俸給微薄,只能吃豆腐。 發揮豆腐烹調技巧最有名的,要算是光緒年間成都北門順何街的麻婆了。麻婆娘家姓溫,排行第七,小名巧巧,美麗出眾,偏是老天捉狹,在她臉上灑下一些白麻子,但仍不減她的美貌。17歲那年,她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志灝。光緒27年,四掌櫃不幸翻船,一個月之間,健美的巧巧就形銷骨立。小姑淑華見她孤苦零丁,加上10年相依的感情,不捨得撇下四嫂而自行出嫁;姑嫂倆為了生活,不得不面對現實,打開門戶。 姑嫂都能裁會剪,僅僅添了一張案板,裁縫店就立刻開張;怎知不到半年,生意便冷淡下來。幸好四掌櫃在生時,那些常來店子歇腳的油擔子,看她們打開店鋪,每天又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沒有帶米帶菜的就在隔壁買點羊肉豆腐,其餘的人在油簍內舀點油;生火的生火,淘米的淘米,洗菜切菜,只等巧巧來上鍋一燒,就可飽餐一頓了。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夠姑嫂早晚兩餐有餘。這些誠摯的情誼,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情,並使她練出一手專燒豆腐的絕技。 巧巧做的臊子豆腐,經過眾口宣揚,名傳遐邇,凡是認得四掌櫃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前來攀親敘舊,目的僅想嚐嚐她做的豆腐。來者是客,怎好一個個往外推,於是巧巧開了店。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那時是光緒30年。她們每天要忙上14小時,年復一年;由於操勞過度,姑嫂先後去世,而麻婆豆腐卻成了四川出色的名菜!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三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