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市集─品嚐生活原味

2012-11-18 18:33

 

市集彷彿開了一扇窗,讓旅人實地體驗當地的民情文化,也能很快地親近、融入當地的生活。

 

逛市集─品嚐生活原味

◎夏美華

  小時候,家裡有小女佣常帶我去買菜,那時我家住在天母,我最喜歡逛「晴光市場」;那兒地大,有好幾個拐彎,有時沒跟好,還會迷路。而那時買東西,包裝的多半是大型的芋頭葉,買魚、肉都是用它,拿根草繩俐落地一紮,一個碧綠的包裹就成了形。

  古早的風情雖已不在,傳統市場幸而還留存。不論在我的故鄉臺灣,抑或如今旅遊的歐洲,天方破曉,攤販就從四面八方陸續來到大城或小村的市集,在平臺式的冷藏櫃裡,在攤架、折疊桌或小貨車後車廂的平臺上,排列好一箱箱新鮮的蔬菜、一簍簍香甜的水果、一條條魚目晶瑩的鮮魚,或已屠宰切割好的牛、豬等畜肉和雞、鴨等禽肉。

  貨才剛鋪好,早起的煮夫、煮婦們拎著菜籃或拉著菜籃車,紛紛來到市場,市集的一天就這樣展開了。朝陽逐漸往中天移動,市集人潮也洶湧了起來,在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速戰速決、專程來買菜的,也有那愛逛更勝於愛買的,我通常屬於後面的這一種人,喜歡把採買食材這一項說來也挺瑣碎的俗務,化為日常生活的樂趣。

  即使到外地旅行,我最愛逛、最常逛的還是傳統市集,因為太愛逛菜場,這幾年出外旅遊時,鮮少下榻旅館,多改租公寓和民房;住處無須豪華,但是一定要有個設備齊全的廚房,因為光逛市集而不能買菜,對我這貪嘴好吃的饞人來說,實在是件痛苦的事。最初只是單純想滿足要個廚房的慾望,後來卻始料未及地發覺了「旅居遊」之樂,而且為了要與人分享,還欲罷不能地買了好幾本「旅居遊」的書籍。追根究底,一切都是因為熱衷逛市集而帶來的興頭。

  歐洲的露天市集多半開在市區的廣場上,這廣場自古以來就是市集場地,廣場的名字常常就叫「大市場」或「某某市場」。廣場的一側常有教堂,在古時,親朋好友約會碰面,不是約在市集就是在教堂,將這兩個場地湊在一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北市場」、倫敦的「波托貝羅市集」、普羅旺斯古城的「阿爾的市集」、巴黎的「阿里格市集」、倫敦的「柏若市集」、威尼斯的「里亞托魚市」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還有些市集是沿街而擺,形成街市,有時不僅僅是短短一段馬路,而是長達好幾個街廓。每逢週六的市集日這整條路就封街,變成萬頭鑽動的行人徒步區;待市集收攤後,才把馬路還給車輛。除了街市上的流動攤位外,還有室內市場。

  也有少數市集既不在廣場,也不在馬路上,而是設在專用的場地裡。巴黎則有好幾座市集是在林蔭大道中間的行人散步道上,這種市集逛起來特別舒服;也有市集設在停車場上,倫敦的農民市集多屬此類,每到週末,大倫敦方圓百哩內的農民紛紛來到市區某處停車場,架起攤位出售自家的農產品,將灰撲撲的瀝青鋪面,幻化成多彩多姿的市集。

  歐洲的露天市集並不見得天天開張,村落小鎮往往一週只有一個市集日,有的一週有兩天。我尤其喜歡那種在週末舉辦、一週一次的市集;每逢市集日,附近一帶的居民紛紛湧來,不只為了買菜,也為了和熟稔的攤販交換生活情報,或和老友不期而遇,大夥兒就提著菜籃,站在市集邊上聊了起來。這樣的市集早已超脫交易買賣的商業功能,而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可謂是社區的膠合體。

  到歐美旅遊我最不喜歡逛博物館、古蹟和觀光景點,總覺得和此地的風土民情始終隔著距離,而有「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之感。然而,市集卻彷彿開了一扇窗,讓旅人得以實地體驗及深入了解當地的民情文化,也能很快地親近、融入當地的生活。市集上常有熟食攤位,賣的多半是地方特色菜餚及當地人愛吃的食品。建議在逛市集時,不妨在背包或提袋裡備好環保筷和刀叉湯匙,以便即買即食,更能享受逛市集的樂趣。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