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境教育的寶地雙連埤

2012-11-18 18:38

雙連埤擁有清幽的自然環境和臺灣唯一的天然浮島, 其生態世界的豐富和多元,讓國內外保育專家嘆為觀止。

臺灣環境教育的寶地雙連埤

◎楊基山

  以環境教育的角度觀察,蘭陽平原是一座完整的自然教室,從海岸、平原到山區,提供了多元的生態學習元素。其中海拔約五百公尺的雙連埤,則係一處野況尚存的濕地;湖內的天然浮島是臺灣的唯一,已成為各界關注和研究的題材。

湖域的寧靜之美

  目前僅存17公頃湖域的雙連埤,原為兩座相連的堰塞湖,早年因河川襲奪的地理現象自然形成。今之,下湖因陸化消失,農民將其闢為農田或菜園;整個地區還有可供健行的早期林道和溯溪的清澈溪流,及適合騎鐵馬的山徑。

  有人說,五千年前,一場天然的「災害」誕生了雙連埤,歷經自然生態的孕育、造化,以及不斷的演替,成就了今日雙連埤的美貌;惟其間也經歷人為的開發,甚至在20年前還引來一場保育的衝突。

臺灣唯一的天然浮島

  在雙連埤的開發史上,曾經歷史前時期、清治時期、日據時期、光復初期及臺灣經濟起飛的階段。接著人口外流現象頻仍,造成唯一的雙連分校,不得不停辦;而今,該分校配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已轉型為生態教室,卻也不見其發揮預期的教育功能,殊為可惜。

  七○年代後,城鄉地價差異懸殊,有外來客看好雙連埤的休閒觀光潛力,紛紛在此購地,準備大展身手,也引來環保團體的大力反對,一場生態保衛戰於焉展開。最後,宜蘭縣政府編列預算,徵收17公頃的湖域,並將附近列為野生動保護區,才讓整個事件逐漸落幕。

  雙連埤既是高山湖泊名稱,也是地理名詞,住戶不多,毗鄰臺灣最大的福山植物園,擁有多元幽靜的自然環境,有如深山中一處世外桃源,晨昏之間景致變化萬千,甚至山嵐繚繞;身臨其境,常有虛無縹緲之感,遊客流連忘返。

  對北部外縣市的民眾來說,雙連埤或許仍是個陌生景點,交通卻堪稱便捷,若開車經北宜高速公路,下宜蘭交流道後沿側車道直走,至縣民大道右轉,過宜蘭市區再前行至臺七線泰山路左轉,並於員山鄉公所前右彎接臺九甲線,可直達雙連埤,全程不到兩小時。

  國內最熱門景點之一的福山植物園,每天限定400位民眾入園,為宜蘭生態之旅的熱門園區,而雙連埤就在宜蘭市前往該處的中途站。由於17公頃的雙連埤湖域與聯外的臺九甲省道有點距離,因此遊客往往錯過此湖光山色之美。

  幽靜而純樸的雙連埤,不僅有美麗的外貌,引人陶醉,其生態世界的豐富和多元,才是更誘人的內涵。臺灣有三百多種水生植物,此地種類即達三分之一,為臺灣之最,讓國內外保育專家嘆為觀止,也成為環境教育的寶地。

  雙連埤介於低、中海拔的交界處,亦為北方草種的南限,南方草種的北限;且湖域甚大,水深約在1至2米,配合間歇性水位的變動,使挺水、沈水、浮水、浮葉及濕生五大類的水生植物,均可在湖內及湖邊生存下來,更贏得「水草天堂」的美譽。

  每年10月北方的水鳥,從寒地的西伯利亞南下避冬,也同時帶來北方水草,在雙連埤停留一陣後,又繼續南飛至東南亞等地;3、4月北返時,再將南方水草放養在湖域周遭。此地氣溫適中,冬季不結霜,夏季多雲霧,均有利於強勢和弱勢水草的傳宗接代。

  根據宜蘭大學教授陳子英等人(1995)的調查,雙連埤的植物大多維持了臺灣東北部低海拔原生植物的物種,經記錄發現有105科321種維管束植物,其中蕨類22科41種,裸子植物4科5種,雙子葉植物59科174種,單子葉植物20科101種;321種植物中有112種是水生植物。

  宜蘭社區大學湖泊班在湖域遭遇破壞事件後,曾於民國92年針對當地珍貴的水生植物,作了比較具體的紀錄,迄今又有了新況。

  蓴菜產季自每年3月間起,為臺灣稀有沈水浮葉植物,日據時期曾是天皇御品,據聞有退火、養顏功能。目前在雙連埤經營彩燕餐廳的高國銘回憶,數十年前滿埤盡是蓴菜,後因埤內放養外來種魚類而一度消失無蹤,如今已復育成功,並被料理成一道道佳餚。

  野菱為雙連埤特有植物之一。早期埤內布滿野菱,因其花為粉紅,花季時會染紅整個湖面,為稀有原生種沈水浮葉植物;其綠葉成三角型,尾部成鬚狀;而有兩個銳角的果實與一般食用之菱角十分相似,目前平地的休閒農業區也有栽種,遊客不用上山即可欣賞到野菱。

  水社柳為臺灣特有水陸兩棲木本溼地植物,分布於雙連埤湖域周邊;在新年時節,花苞吐出金黃色的花穗,過完年後則轉變成銀白色花絮隨風飄逸,比櫻花更浪漫有趣。目前該湖區在著名的石頭厝附近埤岸,政府已推動復育計畫,大量栽種水社柳。

  臺灣萍蓬草為臺灣特有種,也是全世界萍蓬草分布最南的種類,在水中開著黃花,總是惹人喜愛。其在雙連埤曾一度大量減少,經過復育後,目前在下埤的臺灣濕地聯盟濕地池,經常綻放美麗的花朵。現今在保育人士的刻意移植下,它在平地已是四季可見。

  日月潭藺為一種稀少的水生植物,因在日月潭被首先發現而得名。如今據說只在雙連埤可見其蹤影;它的出現保育人士極為興奮,惟現存日月潭藺所棲息的天然浮島,曾部分被剷除掉,推估所剩的族群可能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

  田蔥不是蔥,而是一種臺灣原生水生植物;由於棲地環境遭受破壞,因此在野外越來越少見。田蔥屬於田蔥科,植株直立,葉片為劍形,花序從莖的頂端抽出,長度可達1公尺;花梗呈現穗狀,表面密布白色細毛。田蔥亦為宜蘭稀有挺水植物,惟常被視為雜草,而遭人僱工或以除草劑清除。

  華克拉莎為臺灣原生克拉莎屬植物,並僅此一種,因族群小且狹隘分布,所以被列為保育植物。早期,華克拉莎主要生長在低海拔濕地及沼澤地區,並以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沿海山區為最;目前僅分布在宜蘭雙連埤浮島等處的溼地。華克拉莎為臺灣植株最高的莎草科植物,也是特有的挺水植物。

  石龍尾常與萍蓬草共生,呈簇狀分布,平日生長在水中,繁殖時植株會伸出水面,也是宜蘭稀有的沈水植物。惟其亦可陸生,原生於雙連埤濕地,曾被強勢的白花穗蓴所壓迫;築堤事件後雖回復,但卻被挖土機將它送至陸地上,不知何時能再回到水域。

  開卡蘆造形優美,莖桿可作為編織纖維,其與蘆葦同為蘆葦屬的植物,兩者常被誤認。它分布於雙連埤湖域周邊,是天然的綠籬,也是水鳥活動的緩衝區,提供其避敵環境,更可過濾泥沙和淨化水質;築堤事件曾大量遭到剷除。

  除了以上的水生植物外,位於雙連埤自然體驗學校前方的天然浮島,更是各類動植物的重要棲地。它的底處由李氏禾等草類編織而成,讓每年因季候轉換而南下北上的水鳥,所帶來的各種植物得以在此繁衍後代,進而演化成為專家稱奇的生態寶庫。

  最大面積曾達10公頃的天然浮島,颱風期間會隨風向移動,在日月潭開發成水庫後,雙連埤成為臺灣的唯一;目前已列為保護區,產權為宜蘭縣政府所有,民眾未經允許不得任意登島。現今經常可見野鴨或水鳥在浮島周遭自在優遊,不擔心受到打擾。

  人可在其上行走的雙連埤浮島,厚度約兩公尺,其組成的植物除強韌的李氏禾外,還有馬來刺子莞等莎草科挺水植物,及蕨類、陸樹等;最奇特的是原本喜歡乾爽通風環境的大頭茶,其翅果隨風飛入浮島草毯基地,竟能適應水耕環境,根係演化成橫向交錯盤狀生長,使浮島更加堅固紮實。

  另外,整座浮島棲地及浮域的環境亦孕育出魚蝦、貝、螺、蜻蜓、蛙類、龜、爬蟲、水生昆蟲等,而每年引來渡冬的候鳥或留鳥,何止成千上萬,尤其3月出巢的臺灣藍鵲和11月報到的鴛鴦,更讓人驚艷。

  浮島附近的環湖道路,因遠離住家,開墾行為少,野趣仍存,故該路段除了日本柳杉、野薑花、五節芒外,蕨類族群亦多,包括腎蕨、烏毛蕨、書帶蕨、芒萁、栗蕨、烏蕨、海金沙、石葦、伏石蕨、山蘇、過溝菜蕨、筆筒樹、臺灣沙欏等等,乃最佳之環境教育素材。

  雙連埤附近已被列為保護區,說明當地的野生動物族群不在少數,特別是該區域與福山植物園比鄰而居,臺灣彌猴、山豬的腳印或排遺的蹤跡,處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甫開辦的雙連埤體驗學校,在山坡上種植的一千株金針,數日間新葉即遭山羌啃食殆盡。

  動、植物繁多,與雙連埤早期交通不便而開發緩慢,致人煙罕至有關。現在遊客到此一遊,還能見到臺灣建築物演進的歷程,如土埆厝、石頭屋、紅磚建築,及後期的水泥房、鋼骨屋,宛如一部活教材,這也是數部臺灣鄉土電影選擇在此開拍的原因。

  近年來,臺九甲線蜿蜒山路已逐步拓寬完成,進入雙連埤台地的最後一個路段,也將在今年4、5月竣工;而過去禁行大型遊覽車的規定,可望因此解除,勢必會加速為當地帶來旅遊人潮。

  交通改善的同時,因放水、築堤事件而消失的水生植物,在民眾保育意識抬頭,及官方積極推動復育計畫的努力下,雙連埤已逐漸恢復其原始樣貌。其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的湖域及四周的基地,正是政府實施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相信它的潛力是可以被期待的。

  雙連埤最佳觀景的時刻是清晨和黃昏,惟昔日湖側缺乏合適的住宿空間,遊客往往無法久留,也無法一睹美景。現在當地已有三家餐廳陸續設立,唯一的民宿也將轉型為體驗學校,為遊客提供夜宿,也規劃夜觀等生態課程。相信環境教育產業的發展未來可期,且讓我們為雙連埤許下一個美好的將來。

(作者現任宜蘭縣中道中學總務室主任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