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海洋的脈動-海洋探索之利器篇

2012-11-19 12:59

臺灣四面環海,宣導海洋保育並建立海洋文化,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聆聽海洋的脈動-海洋探索之利器篇

◎黃俊傑

  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這是一個由加拿大在1992年於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時提議,2008年於聯合國大會上決議通過的世界性紀念日,並於2009年首次慶祝世界海洋日,主題為「one ocean, one climate, one future」。

正如2009年的海洋日主題所示:海洋、氣候與人們的未來是息息相關的。地球的表面七成為海水覆蓋,經由海洋與大氣及陸地三者間的交互作用來調和地球環境;這種調和不但蘊育了地球上無數的生命,也維繫著各種生命的生存與延續。綜觀人類發展的歷程,海洋除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各種不同的文明也透過海路得以傳播與交流;而今隨著海運的發達,能夠更經濟地暢通各種貨物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過去,由於海洋透過其巨大容量與淨化機能,尚能稀釋分解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負擔,使人們可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口增加、經濟社會活動擴大等,對環境負荷也隨之增加;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系紊亂,海洋生物資源的枯竭等問題逐漸擴大。另外,自然災害的經常發生和土沙收支的不平衡,也造成海岸侵蝕、海邊沙灘消失等沿海區域的危機。因此2010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為「我們的海洋:機會與挑戰」;面對這些大自然的挑戰,必須先以科學為基礎,了解海洋和地球的變動,才能研擬對策並提出因應之道。

為慶祝世界海洋日,並推廣大眾科學教育,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簡稱:海洋中心)特別規劃「世界海洋日—探索海洋」活動;活動已在6月5日至8日於高雄市鹽埕商港區駁三倉庫舉辦,由國研院王副院長永和主持開幕儀式,並邀請各界長官、貴賓蒞臨指導。本次活動所展出的內容包括多項用於海洋研究之精密探測儀器,展出方式為提供民眾近距離接觸的自由登船參觀;藉由戶外開放式的儀器展出,並安排專業解說員為民眾解答及提供相關科學知識,期能藉此活動使大眾更了解、親近海洋。該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聯合提供多種大型精密的海洋研究貴重儀器放置現場展示,包括價值數百萬元的岸基雷達測流系統、海氣象浮標、長週期寬頻海底地震儀、水下聲學粒度儀、沉積物收集器,以及都卜勒式流速儀、音響釋放儀等。在熱情的港都城市裡,以陽光為背景,以海洋為主題,由這次的展出活動帶領我們開啟神秘的海洋之鑰,一起探索與關心海洋的健康。接下來我們便一一介紹海洋界所使用的神兵利器。

海氣象浮標:大海除了是孕育生命的母親,有時也會化身為狂風暴雨的大怒神,尤其是每年夏秋季節,臺灣總是會面臨來自西太平洋的颱風威脅。海洋中心參考美國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於太平洋赤道海域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計畫所設計的ATLAS錨碇串列,建立海洋現場海氣象即時觀測平台,將海氣象浮標所監測的溫度、鹽度,及大氣邊界層風速、風向、氣溫、氣壓、濕度等第一手資料,經由衛星傳輸到地面的監測站。

岸基雷達:有如避雷針造型的長桿裝置,利用波浪與海流對雷達波的相對運動所造成的都卜勒效應,以其所產生頻率的位移來反算出表面海流的運動速度;即時的表層流場資料再配合電腦數值模擬運算,在容易發生事故的海域,一旦有事故發生,馬上可以產生預報資料,提供海上救難作業的參考依據。

沉積物收集器:漂浮在海裏的白色巨型漏斗,它總是默默地承接各式各樣沉降到海裏的物質,收集著海洋生物、地質與化學的訊息;有時也會結合水下聲學粒度儀、都卜勒流速儀等儀器,建立由上到下的海洋環境資料收集。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