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創造人與自然對話的平台 體驗森林文化與林業的智慧。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林鴻忠
![]() 學生以望遠鏡觀察貯木池中的鳥類 |
![]() 教師參與青青池畔草研習 |
![]() 志工協助特別企劃小隊隊輔工作 |
![]() 志工協助戶外教學,引導學生們分組討論 |
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或環境學習中心(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在國際上的發展已超過75年歷史,其定義是指在一個具有教育內涵之環境,提供作為學生或民眾戶外學習的場所,以達成教育之多功能目標;尤其面對現今的全球環境變遷與生態保育等議題,以環境教育方式切入,能更有效地建立各項觀念。為普遍滿足不同社會階層對終身學習的需求,許多國家已陸續建立各區之自然中心,例如以森林文化之收藏及展示為主的LUSTO芬蘭森林博物及教育中心、以啟發對環境與社區負起終身責任的美國島木自然中心(IslandWood Nature Center)、以環境認知為宗旨的英國田野學習中心(Field Studies Council)、以健康生活及農場體驗為主題的日本山梨縣KEEP自然學校、以發展郊野學習為重點的香港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台等,均是各國在環境教育及自然中心發展的重要案例。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為因應森林經營之轉型,以及國人對於環境保育教育之需求,以「師法自然、快樂學習」為核心概念,建立以「保育、教育、研究、文化、遊憩」為目標之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民國96年10月進行發展策略討論;12月擬定研究計畫,完成行動團隊之成立,及場域、課程等規劃;97年6月起,委託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課程發展,並於該年7月5日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正式開幕啟動。二年多的規劃執行,經由專家學者及環境教育專業團隊的協助,不論在經營管理、場域整備等,均已漸具雛型,推出的課程方案亦廣受參加民眾好評。
中心所在的場域「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是林業開發時期太平山林場的木材轉運站;全長36.4公里的羅東森林鐵路,將臺灣優質的檜木資源由太平山沿著蘭陽溪南岸,運至羅東出張所,即現今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園區占地16公頃,有昔日的森林鐵路、貯木池、卸木平台、木造房舍及新規劃的環池步道、森產館、森活館、生態竹屋、藝文區等休憩解說設施,充滿著森林文化氛圍。自然教育中心運用豐富的濕地生態、林業生產歷史及林園景觀等特色,整合成自然與人文學習經驗的多元活動方案,並藉由場域傳達與環境互動的理念。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課程發展規劃有適用國中小各年級之「戶外教學」、提供學校教師多元類型知能成長之「專業研習」、運用場域豐富的林業歷史及生態資源設計一系列之「主題活動」。
以國中小學生為施行對象的「戶外教學」,已推出8套方案,除強調場域特色之環境學習體驗外,更設計與九年一貫教學目標環環相扣的活動內涵,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均有適用的方案可選擇。課程內容包括與濕地生態相關的「水生家族」、水生鳥類觀察的「池畔日誌」及「遨遊池畔」、林業歷史特色的「我是快樂山上人」及「鐵道之謎」、樹木觀察的「綠色小精靈」及「綠色寶藏」等。半天的戶外教學方案,可讓學校老師有更彈性的安排,不論是搭配貯木池畔的優閒午餐,或是「壹路太平老故事」的主題解說、定向運動體驗等,都可以讓學生有不同以往之寓教於樂的戶外時光。
針對學校教師規劃之「專業研習」,多元主題包含「古往今來看林業」、「青青池畔草」、「飛羽大觀」、「在羅東之心啟動學習之心」等4套研習方案。主要期望教師能適切地利用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相關場域及豐富的戶外教學方案,增進教師的相關專業知能,以共構課程發展的夥伴關係,亦與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及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辦理研習計劃及工作坊。
假日利用園區內豐富的濕地資源、太平山林場檜木資源辦理的「主題活動」,及特定節日或特色營隊活動的「特別企劃」,提供一般民眾戶外環境學習之機會。活動內容包括認識太平山林業歷史及舊羅東出張所的「檜木爺爺的旅程」、結合腳踏車騎乘踏查林鐵舊徑的「林鐵溯源」、將環境資源與定向運動結合的「大地尋寶定向賽」、將貯木池畔春季生機以藝術創作表達的「池畔散札」、探索水生植物與人類生活關係的「丫嬤的鹹草」、「新時代森林泰山」邀請以實際行動友善森林環境的工作者與民眾經驗分享,「希望城鎮新森林」則是邀請國際著名紙裝置藝術家帶領民眾利用易再生或回收的資源建構一片心森林。有趣生動的活動設計,讓親子在體驗活動之後,還能回饋於日常生活友善環境的行為上。
滿意度高且豐富的活動方案推出,還包含了國家森林志願服務的多元參與,目前共有38位志工協助中心的戶外教學課程帶領、主題活動或特別企劃隊輔、水生植物池人工棲地管理、活動行政、活動影像紀錄、活動講師、活動設計及場地勘查協助等。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因為志願服務隊的加入,讓整體的服務能量及品質發揮更大。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結合場域規劃與方案服務,發展成為不同對象所需求的「自然、林業、歷史、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環境,期望能具體邁向「創造人與自然對話的平台、體驗森林文化與林業的智慧」總體目標。
(作者現任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處長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