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無助的吶喊

2012-11-18 18:35

只要您用心傾聽,會驚覺自己周邊有太多無聲的吶喊,這些吶喊需要我們以同理心為他們的生命尋得出口。


 

用心傾聽無助的吶喊

◎房婧如

  第一次看到孟克的作品〈吶喊〉,那個被現實環境折磨到不成人形的主角,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雖已穿過世紀之遙,力道卻絲毫未減,仍讓我震撼不已。觀賞完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絕望的父親在求助無門、走投無路下,抱著女兒欲從天橋縱身而下時,孟克那個〈吶喊〉的靈魂,又躍入眼際。主角長期在極度壓抑與恐懼中生存,周遭的環境如染血般的天空,步步進逼,讓人陷入無底深淵,絕望至極;除了發出石破天驚的吶喊:「社會不公平啦!」生命似乎再也找不到出口。

  電影〈不能沒有你〉是黑白片,導演刻意以單純的黑白,照映劇中父女黑白的人生。父親帶著女兒,棲身於港都碼頭那狹窄擁擠的倉庫中。由於年紀小,力量不夠,她用雙腳踩蹂,幫父親洗衣服,不僅缺乏母親的呵護,更沒有洋娃娃陪伴。幸好她還擁有一扇窗,從這裏小女孩可以遠望滿載魚貨的船隻和她的希望;她也可以藉著這扇窗,設網捕撈魚蟹,為三餐加菜。這扇窗是父親和她與天地自然的連結。

  片中李武雄是一位沒有執照的潛水夫,每天帶女兒上工,因為沒有執照,不僅勞力被剝削,工作環境更沒保障,危機處處。只要父親下水,小女孩一定蹲在船舷,目不轉睛地盯著水底下的父親;在海面下修船的父親,則不時抬頭仰望海面上的光影,女兒隨波搖晃的臉龐,若隱若現,是他在黑暗中唯一的希望。深藍的海洋雖深不可測,卻是父女二人生活之所依,對照岸上繁華紅塵的冷酷無情,無言大海廣袤的胸襟,反而無私地將父女二人擁攬入懷。盧貝松在〈碧海藍天〉中曾深刻地描繪:浩瀚無垠的大海,人身在其中雖感到無邊的孤獨,卻又那麼地安心自在;現實越殘酷,大海對我們的召喚越強烈。對這位小女孩而言,父親是她的全部,所以只要父親下海,她在船上就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著父親,用盡全力,像一條臍帶緊緊綁縛著彼此。

  小女孩張玉婷、父親口中的妹仔,是沒有戶口的黑戶。為了讓女兒入學讀書,父親開始想辦法幫她辦理戶籍登記,這才發現原同居女友也就是妹仔的母親,先前已結婚。經戶政人員告知,依戶籍法規定,非婚生子女只有出生證書上的母親,才有監護權,何況李武雄還不是妹仔母親的配偶,當然也不是妹仔法定的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權,父親帶著妹仔北上找同鄉的立委陳情,尋求協助。李武雄在解決女兒戶籍問題的過程中,先後遇到警方戶口調查員、戶政事務所職員、國會助理、立法委員及警政署官員,他們都是奉公守法的公務人員,在這個事件中,他們既未故意刁難,亦無貪贓枉法,只是沒有一個人在「依法行政」下,願意給予這對父女多一點協助;相較李武雄與妹仔二人的父女情深及修理店阿財哥對朋友的關懷,這些手握公權力的人,就是少了點人情味,也就是社會大眾不斷強調的人文關懷。

  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類似李武雄呼天不應、喚地不靈的絕望時刻,尤其在性命攸關的緊要關頭,如能獲得較正常程序多一些的關懷和建議,民眾定會銘感五內。

  依法李武雄沒有扶養妹仔張玉婷權利,戶政事務所職員對李武雄嚴正聲明:「即使你做DNA鑑定,證明自己是她的親生父親也沒用,我們已經把這個案子轉送社會局處理。」說得這麼義正詞嚴,其中卻充滿了矛盾和殘酷。親生父親沒有女兒的扶養權,非要硬生生地拆散他們,將妹仔送至陌生的寄養家庭,只因為我們的社會認為這麼做是善良仁慈的。子女是父母的寶貝,但也有不適任的父母,所以我們訂了一套制度幫忙這些兒童,尋找一處較自己家庭更安全的避風港。但對深愛女兒又盡職的父親李武雄而言,執法人員理應協助他取得女兒的監護權,而非無所作為地將其歸類為不適任父母,強將他的女兒妹仔帶離。

  李武雄日復一日,到每間學校守望,月復一月,至社會局請求,身為父親,他卑微的期盼只是想知道女兒過得好不好;但依規定,女兒的行蹤是不能透露的秘密。妹仔離開父親後,兩年內換了4個寄養家庭,卻從未開口說一句話,那無聲的吶喊,無人用心傾聽。最後,社會局無法處理妹仔始終不開口的自閉行為,才不得不安排女兒與父親相會。妹仔穿著所謂幸福小孩應有的美麗洋裝及鑲著蕾絲邊的白襪,但兩年來她只能將對父親的思念,還有擁抱父親的碧海藍天,一筆一筆,無聲地勾畫出來。現實中有太多被視為「理所當然」,事實上卻「不應當如此」的情況,如果我們能用心傾聽、以情理解、用愛包容,工作就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為「人」服務。2010 Cheers雜誌刊載一篇文章談論你是「做事的人」還是「做人的事」,如果我們是「做事的人」,就會像〈不能沒有你〉中的公務員,依照規定,例行公事地完成職務;如果我們是「做人的事」,我們的生活、工作將充滿夢想,還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時假如你是一位圖書館員,圖書館的讀者對你而言就不再只是民眾,而是朋友;是朋友,我們會了解他喜歡讀哪類書籍,如有新書進館,會迫不及待地想撥通電話通知他;他想看的書若被借出,我們會幫他預約;假使他要交報告,我們也會發揮所長,全力協助他蒐尋完整的資料;……。如果讀者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也會想出好多的貼心服務,讓圖書館不再只是圖書館,而是另一個我們可以與朋友相聚談心的社群。

  戴立忍創作〈不能沒有你〉劇本,花了兩年時間去探索、理解、揣摩和想像,才能以更包容的心去面對這個社會事件。在一個半小時的劇情中,我們深刻體會,只要用心傾聽,會驚覺自己周邊有太多無聲的吶喊,這些吶喊需要我們以同理心為他們的生命尋得出口,也為自己增添感動人心的生命故事。

(作者現任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