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路遊戲對社會之影響

2012-11-18 18:39

打怪、升等、練功,對現代年輕人來說應不陌生,但儘管在虛擬世界中曠日廢時地努力,然而在真實世界的自己卻沒有任何成長。

淺談網路遊戲對社會之影響

◎張峻翔

  現今為資訊發達的時代,電腦及網際網路相當普及,資訊產業更如雨後春筍般相應而生,其中最大之金雞母就屬「網路遊戲」了。此類型遊戲相較於單機遊戲更加多元化,也能藉由遊戲平臺與其他玩家進行互動,不再是單純地個人面對無情感表現的電腦人工智慧。

  雖網路遊戲類型層出不窮,但就目前觀察所見,似乎並沒有確實對遊戲進行分級管控,任何人不論年紀,只要有錢前往書局、便利商店或網咖購買遊戲平臺點數卡,想要玩的遊戲幾乎就是唾手可得。走進網咖內,許多電腦螢幕所顯示的遊戲畫面,就動態的遊戲而言,不外乎就是以互相較量的「團戰」、「盟戰」或「攻城」場面居多;另如相對靜態一些的遊戲,就是所謂的麻將、水果盤等業者號稱「益智類」遊戲,然該等遊戲多半都可能包含暴力(打打殺殺、聚眾群毆等)、賭博(以機率性遊戲方式論輸贏換取彩金)等內容。而網咖內正在以既熟練又快速的技術敲打鍵盤熱鍵(遊戲內設定之快速鍵)及揮動快按滑鼠的遊戲玩家,絕大多數都是青少年;此一年齡層均多為國小至高中之學生族群,是以不加設限地涉獵包含不當內容之遊戲時,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社會之隱憂。

  在網際網路所架構的虛擬世界中,任何人均得自由扮演心之所嚮的角色,也能將真實世界中自己的所有性格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展現,也因此只要在電腦前,透過網際網路進入遊戲伺服器後,即能以完全不同的型態與網路遊戲中其他玩家進行交流以及遊戲。許多人在遊戲中不斷追求高等級,賺取虛擬貨幣及收集寶物,但等到對遊戲失去興趣後,在這一段期間所失去的時間、金錢及精神幾近全數白白浪費,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過,相當奇怪的現象是,多數人在經過一次的過程之後並不會就此打住,反倒是又投入另一個遊戲,繼續墮入浪費人生的惡性循環。

  從近年來新聞媒體所播出的案例中,曾報導有人以網咖為家替其他玩家將遊戲中的人物升等級,以此打工賺取工資,或是夙夜匪懈地打怪練功,拼得極稀有的虛擬寶物後,再透過網際網路中多個專為虛擬寶物及虛擬貨幣與流通貨幣交換所架設的交易網站(如:淘寶網、8591…等)獲取錢財。有人因此長時間(連續3至5天)坐在網咖的電腦前不停地玩網路遊戲而暴斃的案例,不禁讓人搖頭興嘆想問:「真的有必要為了遊戲拼命嗎?」另外,更有聽聞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由於工作難找,便轉而沈溺在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中,用以逃避現實的殘酷及滿足自我的內心成就感,致使尋找工作與就職的意願日漸低落,從而變成向父母要錢度日的「啃老族」。

  其實遊戲設計之初衷,應該是要讓使用者能夠放鬆生活周遭所累積的壓力,或提供宣洩不滿情緒之適當管道,且適度的遊戲時間不但不會有害,反而能夠從事腦力激盪,活化腦部細胞,提升邏輯思考能力。但反觀現在社會上的情形,許多青少年幾乎已經沈醉在目不暇給的網路遊戲中,更嚴重的情形甚至會導致個體無法清楚分辨其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和網際網路所架構的虛擬世界,如此自我角色定位的混亂,不僅造成其家庭生活的困擾,並有極大可能造成社會問題。先前新聞就曾播報一則沈溺於網路遊戲的孩子玩到最後,竟將網路遊戲內角色打殺的方式用來做為弒親手法如此駭人聽聞之實際案例,類似這種血淋淋的例子是沒有任何人希望再次發生的。

  另外,雖然玩家能透過網路遊戲中之互動認識其他「好友」或「夥伴」,但實際上這種社交界限就僅止於網路遊戲的世界中,這在現實世界人與人真正互動的社交手腕上,並無法真正如此靈活運用;或許在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是個暢所欲言、辯才無礙的角色,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過於「剛毅木訥」、「閑靜少言」的人,此種情形所在多有。再者,由於玩網路遊戲的年齡層絕大部分係以學生為主,為求快速回應對方或避免長輩「干擾」,造成遣詞用語偏離常規的「火星文」誕生;然此並非好現象,對學生來說,不僅影響一般語文素養,連帶影響其未來文學造詣及能力,這也是e世代學生語文創作的通病及障礙。

  儘管在網路遊戲中擁有高等級、高資產或寶物滿庫等「成就」可向其他玩家炫耀,並藉由多方比較後能相應在該網路遊戲中獲得相當之權力(如擔任某工會幹部或成為遊戲管理人員),以及博得其他玩家對角色之尊敬與好感,但其實在現實世界中的本尊並不會因此而在某方面有所提升,就好比在網路遊戲中打怪物賺取經驗值升級的同時,雖然遊戲中所操控之角色的生命力(HP)、魔力(MP)、力量(str)、智慧(int)…等不計其數且多樣角色能力數值都會隨著等級提升而成正比增長,但玩家本身的時間管理(TQ)、智力(IQ)、道德觀感(MQ)、情緒管控(EQ)…等能力,卻不會與遊戲中的角色一樣同步成長,玩家更有可能由於投入網路遊戲的深淺程度而出現負成長的情形。另誠如上所述,在遊戲中換來高成就所需付出的代價不斐,造成後續社會問題的案例亦所在多有,此一課題不得不注意,實應提醒及呼籲政府與國人多加重視。

(作者任職新北市警察局)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