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背後隱含的影響與防制之道
我的小孩在學校安全嗎?校園霸凌讓很多有小孩就讀中小學的家長心理不免忐忑不安。
校園霸凌背後隱含的影響與防制之道
◎江振亨
99年10月5日一則令所有家長感到不可思議的新聞標題寫道:「長期便當吐痰、霸凌送辦」、「長期便當吐口水,校園霸凌八人送辦」。新聞內容大致提到:「先後十二次對單一特定對象及其便當吐痰,甚至是將剩飯菜拌入其尚未食用的便當內,高雄市少年隊長沈隆錭對這起霸凌事件印象深刻。他說,由於案情嚴重,已移送少年法院審理。總統馬英九夫人周美青今天於部落格呼籲大家多關懷校園霸凌問題,擔心校園霸凌會影響兒童人格發展…。」(資料來源中央社)。
這則新聞的背後讓很多有小孩就讀中小學的家長心裡不免忐忑不安:「我的小孩在學校安全嗎?」根據教育部統計,97年1月至99年8月底止,校園暴力及霸凌事件共有4,314件,其中以學生對學生的3,725件最多。就學生對學生的霸凌(bully)定義而言,是指一個學生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與騷擾,有時這類事件具有重複性與長期性。依照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等。此外,校園的暴力事件尚有學生對老師、家長對學生、家長對老師等不同對象。這類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面向,且其影響亦為多方面,絕不可忽視,例如對被霸凌者而言,將造成當事人身體、心理、健康與財物的損害,並可能產生退縮,擔心再受害而不敢上學,或形成以暴力反制的問題解決模式。此外,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同時對其他同學也會形成心理上的壓力與恐懼,對校園安全沒有信心;若被害人是老師,在身心受創下形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如焦慮、失眠、頭痛、高血壓、食慾不適等(高金桂,82),也會影響教學的品質或無心管教,間接影響學生、家長及社會對這所學校的教學品質信賴度及學校的聲譽。
總統夫人周美青於部落格要大家多關懷校園霸凌問題,擔心校園霸凌會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呼籲誠為重要,也由於其身分特別,其呼籲也必能引起教育單位的重視。惟校園霸凌事件不只是教育單位的事,這是一個涉及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多元問題,除了「教育當局表示已設置校園霸凌24小時投訴專線0800775885,並於校園顯眼處宣傳,並以編印推動防制霸凌工作手冊,提高各校對於校園霸凌事件處理知能,及高雄市所屬各級學校也已訂定『防制校園霸凌行動計畫』,明定學校人員包括導師、教師、行政人員等的權責及分工機制,並建立校園霸凌事件危機處理作業流程。未來如果發現學校人員、導師未能對霸凌事件及時察覺、防範,都將予以懲處(中央社99.10.05)。」以外,我們更應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的背後因素。就特別預防的角度,單一事件的加害學生及被害學生均要關懷與輔導;就一般預防的角度而言,家庭及學校在青少年偏差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上,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應及早建立。家庭管教態度不當(嚴苛、鬆散、不一致、不公平、冷淡、武斷、期望過高…)、破碎家庭犯罪或非行傾向之家庭、親子關係不良之家庭等,均被證實家庭對少年的偏差與犯罪行為具有關連性(蔡德輝與楊士隆,97),而功能不良之家庭比結構不全之家庭對小孩的影響力更大。至於學校過度重視智育,升學領導一切的教學環境,無法培育五育俱全的下一代亦應加以檢討。因此,面對校園霸凌事件,除了學校建立24小時投訴專線、加強宣傳防制霸凌手冊、提高各校對於校園霸凌事件處理知能與作業流程外,學校與家長應建立下列的共識:
首先是家庭在預防少年偏差與犯罪行為的對策上,包括:加強親職教育健全家庭功能、父母應示範建立正常的家庭生活、父母必須使子女有隸屬感、父母應培養子女一種或多種正當的嗜好、發現子女適應困擾時應及時輔導、對子女的要求不要過高宜適性引導、勿輕易給予不好的標籤、建立適當的獎勵觀念、加強親子溝通、主動關懷了解小孩在校的學習情況。其次,學校在預防輔導的對策上,包括:強化諮商輔導中心之功能、積極推展學生輔導活動、加強導師的教輔知能、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聯繫、辦理親職座談與教育活動、強化學校與社輔單位的聯繫、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強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輔導學生面對現實解決心理衝突、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人生價值、加強法治教育。最後,整個社會風氣的淨化,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淨化與自律、社會善良風俗的建立等一致性的社會價值之體現,才能還給學子們一個健康、純淨的學習環境。
(作者現任臺灣臺南監獄科長)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