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啟動新學習革命

2012-11-18 18:21

政府推行十二年國教的主要目的,是期使國中教學正常化,期待學生不僅在學科上獲得成就,更能從事多元學習以均衡發展。

十二年國教啟動新學習革命

◎陳世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於民國103年正式實施,這個新的制度是經過各界長期討論及研究所形成的共識,面對未來的改變,教師和家長也許惶恐,需要更多的了解、適應和心理準備。十二年國教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簡單地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在國小和國中的九年國民教育之後銜接三年高級中等教育;這後三年的主要內涵是「普及」、「免學費」、「自願非強迫入學」及「免試為主」。

  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入學方式,現行多元入學方式自103學年度起整合為「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兩種管道,以免試入學為主,75%以上國中畢業生可免試入學。實施時,是先辦理免試入學,再舉行特色招生。圖1為現行多元入學和十二年國教入學管道之比較。

  「免試入學」是指不必參加任何入學考試就可有學校讀,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只要在國中階段做好性向探索與適性輔導,參酌學生性向、興趣和能力,及學校提供近路選擇的建議,讓學生適性選擇鄰近學校就讀。當參加免試入學學生之登記人數未超過主管機關核定學校之招生名額,即全額錄取;超過主管機關核定學校之招生名額,則依各主管機關訂定之「超額比序」依序錄取。同時自103年取消國中基測,並在每年5月實施「教育會考」,全國統一為期2天,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列入超額比序項目,但不能是唯一項目,其比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加權後亦同)。

  「特色招生」則因地、因校制宜,全國15個招生區依據其地域需求,可規劃0至25% 的招生名額做為特色招生。經各主管機關核准辦理特色招生之高中高職及五專,以「課程」為發展重點,例如自然科學、語文、人文科學、社會學科、藝術、音樂、體育、商業、工程及餐飲等;而「才能」的部分以班級為單位申請,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定後,方可辦理特色招生。

  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面對升學制度的改變,無論是學校或家長都應該調整觀念,才能因應大環境的挑戰,減少變革中的衝擊。

十二年國教的入學管道改變

一、多元學習的時代來臨

  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教育會考的成績只是比序條件的一部分,而且比重最多只占比序的三分之一,有更多的比序項目來自於國中生活的多元學習,包括藝術、音樂、戲劇等課程,還納入體適能、志願服務等項目,當然這些項目會因15個就學區,每區當地高中高職的供需狀況、環境特色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的目的是期使國中教學能正常化,學生能有多元的學習;期待所有的孩子在學科上有所成就,也希望他們在非學科的學習上,能從事多元學習,均衡發展,像是參與社團、擔任幹部、志願服務等,不僅有利於品格的發展,也對「升學」有直接的益處。

二、國中必須建立足以讓學生、家長信任的適性輔導機制

  這是十二年國教能否順利推動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升學機制一旦大多數或全部採取「免試入學」,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性地發展,國中階段的評估建議是最重要的關鍵,而這個評估機制即是國中生的適性輔導。如何在國中三年內建立足以讓家長和學生信任的適性輔導機制做為升讀高中職或五專的參考,除了要延續以往生涯發展教育和生涯輔導的精神外,實務工作更需專業與周延。

  國中端教師應有適當可用的評鑑工具以及對生涯探索與職業世界的認識,特別是眼前最迫切的高中與高職生態、專長等體系的了解。同時應充分應用網路資訊提供家長即時評估孩子的成就表現;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導師,要能對學生的學業狀況、學習行為表現做系統性評估,提供家長和學生在課業上的建議;輔導室則要能適時提供學生智力、性向、興趣等心理測驗的分析資料及辦理以「自我覺察與探索」、「生涯覺察與試探」為主題的相關課程,提供學生生涯規畫的參考。

三、家長觀念要改變─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走自己的路

  長期以來,家長總是不問孩子的興趣和性向,而以「分數分流」來決定孩子的命運,這種觀念迫使學校教育偏向智育發展。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決定孩子未來的不只是分數,而是多元學習的成就;很多家長會欣賞別人的多元成就,但對自己孩子的要求卻不是如此,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明星高中,讀明星大學,這是家長第一個要改變的觀念,讓孩子在學校中接受多元的課程安排,依自己的特質,走自己的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適性發展中成長茁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大部分的家長仍然以「高中」作為孩子升學的首選,退而求其次才來讀「高職」,這種觀念也要改變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技職人才為社會各階層所延攬和重用,已成社會安定的一部分;其次,技職人才在各類發明競賽中的卓越表現、在各行各業的臺灣之光,這些都證明在適性的職業性向探索和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讀高職的孩子還是可以發光發熱,也印證「讀技職、好好讀、有前途」這一句話。

四、孩子的讀書方式要改變

  教育會考只分「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等級,而且是「標準參照」,只要通過國家制訂的標準,不需跟他人比。就像是考駕照,只要看自己有沒有通過並達到基礎或精熟,不需要看別人得幾分,不需在意自己和別人的排名。

  也就是說,過去PR99和PR80的學生,會考可能都在同一等級,落在「精熟」。這將會改變分分計較的讀書方法。在學科的學習上,花時間理解課本裡的概念,會比超前學習、反覆練習更為重要。

五、學生素質的差異加大,因材施教更受挑戰

  這是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高中職端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往透過基測分數分發學校,無論是哪一層級,進到學校的學生總有一區段的素質範圍;而免試入學把這個範圍拉大了,也就是說,透過免試入學進來的學生素質差異大。如何透過學校多元、適性的輔導機制,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將是未來高中職師長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把不會的教會,把不好的教好」,這是崇高「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面對十二年國教的孩子,老師的心態要改變,因為面對的已經不是程度一致的孩子,必須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班級經營方式去適應每一個孩子。在21世紀,老師的工作是一項挑戰,因為它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能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網路、博物館、圖書館、線上課程,甚至電玩遊戲……。將各種可用的學習資源引進教室,成為老師教學、學生成長的一部分。最後,我想說:「老師要從教科書的制約裡走出來,教科書只是一個標準的範本,不是適應在每一位同學,老師應該要從學生的發問中,去了解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不是嗎?

六、必須要有充足而優質之高中職校

  如果學生的志趣是餐飲、美容,就希望在他住家附近有餐飲、美容的學校可讀,而且學校辦學的水準和其他區域相同,如此學生才能放心地就近選擇學校入學。因此,使每一所高中都優質,都有相同的優良設備,才是達成升學減壓與就近入學目標的關鍵。

  經政府長期推動高中職優質化與均質化政策,提升學校水準邁向優質,迄103年8月十二年國教正式啟動時,優質學校的比率將達80%。為檢視各校是否達成優質高中職的目標,教育部已委請學者專家進行校務評鑑,評鑑成績達80分以上者,即屬優質學校。目前已規劃15個免試就學區為基礎,提供充足的優質高中職學校,鼓勵學生就近入學。

  以上幾點提供學校、家長及學生在面對十二年國教時,做為調整思維的參考。已經跨出的步伐,我們就要勇敢地走向目標,期待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不只能「減輕升學壓力」,而且還要能「成就更多孩子」;讓我們一起啟動中等教育的「學習革命」,提升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為羅東高商校長)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