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研五號」逐夢啟航
海研五號為我國自行研發的第一艘高科技大型研究船,可執行包括海底能源探勘及深海工程施作等多項工作。
「海研五號」逐夢啟航
◎薄祥裕
「世代傳承的意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夢,只要人們繼續追求自由的答案,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永不停止。」
隨著陸地資源日趨枯竭,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將越加地依賴海洋,亟思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而今,全面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各沿海國家的發展戰略。1993年聯合國大會決議,要求各國把海洋綜合管理列入國家發展議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則更明確要求各國應設立國家海洋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鼓勵和促進沿海國進行海洋科學研究,以提高為了經濟利益而利用和保全海洋資源的國家能力。
臺灣四面環海,包括經濟海域在內,所轄的「藍色國土」約為陸地面積的5倍,其間所涉之海洋綜合管理及資源永續利用等議題,極為重要龐雜。為實現海洋興國的理念,積極推動海洋發展,政府規劃推動海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並指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規劃推動海洋科技相關事務。爰此,國科會於民國97年指示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成立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簡稱海洋中心);海洋中心主要任務為建立研發平台以深化海洋研究,並作為政府的海洋科技幕僚,全面掌握海洋環境,為政府的海洋施政提供科技資訊,同時發展海洋前瞻科技,建立堅實的海洋科技研發能量,促進國家對於海洋的永續發展。
除了發展海洋科技研究之外,海洋中心另一項重大任務為籌建及營運國內第一艘大型研究船—海研五號。海洋研究船為從事海洋科學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及載台。籌建海研五號之芻議由國內海洋學界多數學者專家共同發起,並於92年成立「新建海洋研究船工作小組」專責推動,進行相關規劃與設計工作;歷經多年努力及整合多方資源,海研五號終於得以完成籌建,於101年8月10舉行啟用儀式,象徵我「海洋興國」的理念向前邁進一大步。海研五號係一多功能研究船,續航力達1萬3,000海里,耐波性可於八級海況下維持作業,具備遠距離及長航次作業之優越性能,除有18位船員外,同時可搭載30位科儀工作人員與科學家。全船由國人自行設計與建造,採用先進電力推進系統並配置動態定位裝置,具低噪音及易於操控的特點,可經由衛星導航自動調控船速及航向,以維持特定航線或精準定位之海洋探測作業,對提升水下聲學量測之數據品質有極大的幫助。該船除配備特有活動吊架、捲揚機組及基本探測設備外,亦裝配精密的海底地形地貌聲納系統、探測海底地層構造的震測系統及長岩心採樣器,可有效掌握臺灣經濟海域的海底環境及資源,持續進行海洋國土劃界之礁層調查。海研五號甲板空間大,可採用模組化作業方式,依據不同海洋之科研領域所需而設計實驗貨櫃模組,運用上更具彈性、方便和效率。因其擁有多功能裝載空間與作業能力,故海研五號可搭載具備機械手臂之3,000米級遙控無人載具(ROV),藉由該船配備之科學儀器系統的輔助,可有效精準操作ROV執行深海調查任務,如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科學研究資料蒐集;海底油氣、深層水及天然氣水合物的探勘,以及水下工程施作等多功能用途。
未來,海研五號將以高雄市興達港為作業母港,由海洋中心負責管理營運,預計每年可提供250天的作業船期,除支援基礎學術研究、強化海洋教育及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深化我國的海洋科研實力外,更將針對我國周遭海域進行全面性且系統性的持續探測調查,所獲每筆資料將匯入「國家海洋資料庫」供各界研究與加值使用,並作為支援政府各部會在推動海洋相關事務、研擬相關政策與進行決策時之重要參考,以發展沿海國家應具備海洋綜合管理之能力,落實總統「海洋興國」理念。
(作者服務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月號